近日,由市排水管理处负责实施的清潭雨水系统能力及叶家浜等水质提升工程全面完工并进入试运行阶段。该工程通过实施区域排水管网及设施改造、泵站排涝能力提升、河道生态补水等工程措施,提升清潭片区排水防涝能力,同时推动叶家浜等河道水质持续改善。
清潭片区部分地区地势低洼,雨水管线较长。每逢超强降雨,易形成道路积水,一直以来是排水管理部门的关注重点。为此,市排水管理处秉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理念,以全局视角开展前瞻性规划,对清潭路管网服务汇水范围0.86平方公里进行排水系统研究,通过模型演算与方案比选,构建起“管网-泵站-河道”三位一体的治理体系,因地制宜为城市内涝治理构建“常州模式”。
该工程以“排涝能力提升+水质生态修复”为核心,实施三大举措。一是雨水管网升级改造。以系统思维对区域雨水主管网优化升级,打通了清潭路与周边道路的雨水干管输送脉络,提升通水能力;二是泵站系统联动提升。在现会馆浜、白家浜截流泵站场地内及叶家浜藏书桥旁绿地新建三座排涝泵站,总抽排能力达6立方米/秒,并同步敷设雨水主管,形成“泵站+管网”协同排涝体系,大幅缩短积水排放时间;三是河道生态补水体系构建。在现叶家浜藏书桥旁绿地内统筹考虑防汛排涝与生态补水,其中通过气浮净化工艺使生态补水能力达1.5万吨/天,实现南运河与叶家浜、双沟浜、蒋家浜等水系互联互通,构建动态循环补水体系,增强河道水动力,进一步改善水体流动性和能见度,为市民打造更安全、宜居的生活空间。通过上述三大举措最终形成“空间布局更合理、要素配置更高效、资源利用更集约”的城市水系统治理范式。
作为我市大力推进的重点民生工程,一年多时间以来,建设人员顶热浪、战高温、迎台风,克服种种困难,为工程如期推进打下扎实基础。近期台风“竹节草”为我市带来强降雨天气,7月30日清潭片区累计降雨超150毫米,在工程试运行过程中并未发生积淹涝情况,市民出行得到安全保障。下一步,市排水管理处还将持续推进管辖范围内排水设施的维护与升级,巩固治理成果,以更高标准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环境,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贡献常州智慧。
|